![]() |
曾几何时,“政府端菜”式民生工作并不鲜见:有的乡镇靠办公室定方案、会议桌议需求,想当然推进项目,结果往往是“干部忙得团团转,群众却不买账”。民生实事的核心是“群众需求”,脱离群众的“好心”,再用力也难成“好事”。而“群众点单”恰恰打破了这种“信息壁垒”,让政策供给精准对接群众需求,让民生工作从“政府想做”变成“群众想要”。
“群众点单”,关键在“真听意见”,把需求摸准摸实。民生需求从不是“一刀切”:有的村缺产业路,有的村盼养老服务,有的村急缺农技支持——只有沉到群众中,才能收集到这些“个性化诉求”。不少乡镇探索“线上+线下”收集渠道:线上建“民生心愿群”让村民随时提建议,线下设“议事小院”邀请村民围坐聊需求,收集到的诉求经梳理后纳入民生清单,还会实时公示进展,让村民知道“意见有人听、诉求有人管”。这种“敞开门听需求”的做法,不仅摸清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更让村民有了“当家作主”的获得感,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。
“群众点单”,重点在“真办实事”,把承诺落到实处。收集需求只是起点,能否从“点单”变成“满意单”,核心看落实。许多乡镇建立“点单—派单—接单—评单”闭环机制:群众“点单”后,政府按职责分工“派单”,责任人“接单”后定方案、明时限,项目完成后再由群众“评单”。这套机制避免了“点单”沦为“空头支票”,让每一个诉求都有回应、有结果,确保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。
“群众点单”,核心在“长效常态”,让参与成为习惯。从“政府端菜”到“群众点单”,不只是工作方式的变,更是治理理念的升——它让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、监督者、受益者”,激活基层治理活力。要让这种模式走得远,不能靠“一阵风”:有的乡镇将“群众点单”纳入干部考核,倒逼干部主动听需求;有的制定“议事规则”,明确“点单”流程和反馈时限;还有的定期“回头看”,检查项目实效、收集新诉求。通过这些机制,让“群众点单”从“偶尔为之”变成“常态之举”,让群众参与治理成为日常。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从“政府端菜”到“群众点单”,看似简单的语序变化,背后是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,是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生动实践。对基层而言,民生实事从不是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“民心工程”——少些“想当然”的给予,多些“接地气”的倾听,让群众全程参与民生实事的谋划、推进与监督,才能让每一件民生工作都“对味”又“暖心”,让乡村发展更有温度,让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实实在在。
围场县朝阳地镇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